close

東京物語
取自亞馬遜網站
三月收到英國「視與聽」(Sight & Sound)雜誌選拔影史十大影片的邀請。他們自1952年起,每十年舉辦一次,是歷史最悠久也最知名的影史最佳票選活動。早期主要以影評人為主;但從1992年開始,除了「影評組」,還多了「導演組」。當時通知八月會揭曉結果,果然最新的影史十大影片名單正式出爐。

影評組
《迷魂記》第一名
《大國民》首度跌至第二

「影評組」的十大影片依序是:1.《迷魂記》、2.《大國民》3.《東京物語》、4.《遊戲規則》、5.《日出》、6.《二○○一太空漫遊》、7.《搜索者》、8.《持攝影機的人》、9.《聖女貞德受難記》、10.《八又二分之一》

連霸榜首半世紀的《大國民》(1941)首度跌至第二。不曉得是多數人覺得它穩上榜而寧可拔擢其他被忽視的經典,還是厭煩了它每次都像先印好在名單上的完美囂張,或者只是風水輪流轉?就像《迷魂記》(1958)當年在奧斯卡也只入圍了最佳音效和藝術指導兩項,別說一時的競賽結果不代表影片的終極評價,經典與經典之間的排名位移也常給我們名次之外的許多啟發。《迷魂記》首度擠進十大也要到1982年那次票選(排名第7),1980年過世的導演希區考克甚至來不及看到自己的心血翻案成功。

俄國蒙太奇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維多夫導演的《持攝影機的人》(1929)問世超過八十年才首度進榜,結果是另一部同期俄國經典《波坦金戰艦》(1925)六十年來首度掉出榜外,屈居11,而且只差排名第10的《八又二分之一》(1963)一票。看到這個結果,不禁倒抽一口氣,因為我掙扎了個把月的個人名單,最後刪掉了《波坦金戰艦》而加進《八又二分之一》。我並不會後悔,只不過更驗證了結果在必然與偶然之間的搖擺罷了!

無獨有偶,《大國民》在「導演組」也拱手讓出王座,和庫柏力克的《二○○一太空漫遊》並列亞席;竄位的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《東京物語》(1953)。諷刺的是,它上回在「導演組」連十大都沒擠進呢!最失落的應該也是日本導演,黑澤明在十年前票選時,同行們讓他兩部作品《羅生門》(1951)和《七武士》(1954)同時入榜。不過這次獲邀票選的人數確實比過去來得多,而DVD及網路的便利也讓我們對影片的涉獵得以更廣更方便。

導演組
《東京物語》稱霸
《計程車司機》幹掉《蠻牛》

「導演組」最終的十大名單是:1.《東京物語》、2.《二○○一太空漫遊》、《大國民》並列、4.《八又二分之一》、5.《計程車司機》、6.《現代啟示錄》、7.《教父》、《迷魂記》並列、9.《鏡子》、10.《單車失竊記》

相較於「影評組」,「導演組」的變化向來劇烈得多。庫柏力克的《二○○一太空漫遊》(1968)取代他上次入選的《奇愛博士》(1964);史柯西斯的《蠻牛》(1980)這次也被自己的《計程車司機》(1976)幹掉。柯波拉的《教父》一、二集以往合併記票而有爭議,這次規定要分開看待,結果《教父》(1972)略勝一籌,而他的越戰經典《現代啟示錄》(1979)也排名第6,成為「導演組」十大裡面最「新」的一部。

近期的作品確實在這類選拔較不易出頭。一來可能還沒聚集共識,再者要如何在美學及影響力突破在前珠玉,難上加難。這也是為什麼本世紀的影片僅有王家衛的《花樣年華》(2000)和大衛林區的《穆荷蘭大道》(2001)擠進「影評組」第24與28!而在華語地區的選拔裡,王家衛的《阿飛正傳》(1990)排名大多在《花樣年華》之前,以金馬獎辦的華語影史百大票選為例,《阿飛》第四,《花樣》第九,也說明了觀點隨地域轉移的定位問題。

總之這份名單可以讓影癡們評比檢視心頭愛,也足以反映影史角度的變遷。當對方問我投票的基準和理由時,我的回答是:「如果注定只能重複看十部電影,這是我目前的選擇。」

這個「目前」也已經成為我的「過去式」了!

本文出自正妹天堂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伶 的頭像
    小伶

    小伶的正妹資訊部落格

    小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