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內容摘自《吳寶春嚴選 感心好食材》,作者吳寶春;林秀麗/文字整理;謝明祚/攝影,時報出版】
可可是製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,在歐美國家普遍運用於甜點、麵包等食材,我研發巧克力法國及巧克力香蕉、橘皮等麵包口味上架。為結合臺灣常因盛產而滯銷的香蕉,也著手研發巧克力香蕉貝果新口味。
|
我一直以為可可都是國外進口的產品,沒想到台灣也有人種植。圖/時報出版提供 |
|
我十七歲當麵包店學徒之前,從未吃過巧克力甜點。傳統的臺式巧克力麵包做法,是先把甜麵包做好後備用,再將溶成液狀的巧克力沾在麵包上就完成了;另一款巧克力麵包,以竹籤纏繞麵包捲,再沾上液狀巧克力,做法很簡單。
我當麵包學徒時技藝不純熟,偶爾會把麵包烤得太焦,為了避免被師傅和老闆娘碎碎唸,就把烤焦的麵包拿去沾上液狀巧克力,以掩蓋烤焦的痕跡,當時自以為很聰明。
我對於巧克力的印象是「太甜又會黏牙」,是曾吃過一種巧克力零食留下的感覺,後來接觸到許多巧克力的多樣化吃法,才改變刻板印象。
三十多歲時,我應邀到澳洲去教做麵包,那是我第一次單獨去英語系國家,雖然不會英文,卻因一心只想著去賺錢,抱著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的冒險精神,還是一個人出發前往澳洲。
第一次單獨搭機、轉機的過程中,心情忐忑不安,卻在飛機上吃到很好吃的巧克力佛卡夏,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抵達墨爾本機場後,入境時,海關官員講了一連串的英文,我一句都聽不懂;後來另一個官員把我帶進辦公室繼續問話,也沒有人幫忙翻譯,我脫口而出的唯一一句英文是「English I don’t know!」,同時把全部證件推上去,想不到最後還是讓我過關了。
那一趟澳洲教學之旅,麵包店老闆每天下班後,帶著我到處去吃各國美食,在澳洲吃到來自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具有各國移民特色的料理,訓練味覺同時增長見識。
|
加入巧克力豆一起烘烤的巧克力法國麵包。圖/時報出版提供 |
|
在墨爾本的義大利街,麵包店老闆推薦我嘗試「喝的巧克力」飲料,當時正值冬天,一杯熱熱的巧克力入口,感覺既濃郁又香醇,而且不會很甜,那杯熱可可扭轉了我對巧克力的觀感。
我一直以為可可、巧克力都是國外進口的產品,沒想到臺灣也有人種植可可,拜訪了在屏東種植可可的邱銘松一家人後,很佩服他們認真做「臺灣巧克力」要打入國際市場的夢想。